
編者按:
2020年4月底至5月初,在市文旅委的帶領下,市歌舞團、市京劇團、市雜技藝術團、市民族樂團,市芭蕾舞團、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深入區縣,開展“深入基層,助力‘雙曬’”創作采風活動,一行人對武隆、石柱、彭水、黔江、酉陽、秀山進行了深入調研。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舞臺藝術相關研究人員,有幸參與了本次調研活動,結合調研情況,寫作文章,拋出“旅游演藝”相關問題,以期引發爭鳴。
從社會發展來看,中國的旅游演藝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廣大游客從淺層觀光到更高層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產物,也就是說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旅游演藝發展的環境條件。從游客角度來說,旅游演藝的發展其實就是觀光游覽方式的一種轉變,特別是歷史文化等內容,它需要一種獨特的解讀,因而就創作了演藝這一手法演繹塵封的、歷史的、抽象的文化內涵,進而加深旅游者的認識。
在“文旅融合”的大趨勢下,重慶的旅游演藝已經處于全面“試水”狀態,各區縣,各單位創新的要點不勝枚舉,令人欣慰。然而由于是“試水”,也有一些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一是有的單位在設計具體項目時,思想上還應進一步放開,目前還存在將旅游演藝概念狹隘化的情況;二是某些景區在打造演藝項目的過程中,缺乏對本地文化資源的科學調研,為了吸引眼球,個別地方甚至存在臆造文化內容,“編造文化IP”的情況;三是對于國內外先進的成功理念,借鑒不夠,對本地文化的本質理解不夠深入,打造方式還較為粗放:旅游景區不是文化的博覽園,也不是傳說故事的集中講解地。
其實,要解決上面存在問題,我們有現成的十六字箴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這十六個字,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我們都熟知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而我們也該時刻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把這十六個字用精用好。其實開啟旅游演藝的正確姿勢,就是用好這把金鑰匙。今天的重慶旅游演藝發展,需要把科學發展的精神實質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行“解放思想”之實:從“地理空間”到“文化空間”
這次深入基層的調研和討論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討論話題都集中在如何讓文藝院團走進景區,以提升景區文化內涵。誠然,這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不過我們更需要解放思想,不要局限在如何讓文化、讓藝術走進景區,更需要讓景區的文化走出去。
有兩個文藝作品可以給我們啟發。一個是晉朝的陶淵明寫作的《桃花源記》,另一個是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很多人都是因為這兩個作品,對它們相對應的旅游景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益。這樣的作品創造就是讓文化先于景點走出去的典范。文學讓我們對于景區產生了想象空間,讓我們對于景區有了向往。很大程度上,它增加了我們到實地去旅游,親眼目睹當地風土人情的心理動機。再如《白鹿原》這樣一部名作,讓該地成為了一個景區。再如《卡薩布蘭卡》這樣一部電影,讓很多電影迷,對于卡薩布蘭卡這座城市產生了聯想。再如《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確實給重慶帶來了不少的網紅景點。誠然,筆者所列舉的都是舞臺演藝之外的藝術形式,那么我們能否深入挖掘景區的文化,創作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舞臺劇呢?舞臺藝術相比文學、電影來說,它的傳播范圍相對小,傳播受眾少,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一部精品力作是不可多得的,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打磨。但是,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劇目建設和景區文化結合起來,做深遠的創作計劃,努力做出優秀的作品。而不是“面上跑”“多而不精”。
(酉陽桃花源景區)
文化是景區隱性的財富,需要解放思想,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具有跨越區域的寬大視野,才能觸摸到景區的文脈,發掘它的精華。景區文化不應當被狹隘地局限在景區本身的地理空間范圍內,因為景區不僅是地理空間,更是文化空間。當我們決定去卡薩布蘭卡的時候,不僅指的是某個具體的景點,而是去游覽一座城市。這座城市已經不是一個地理空間,而是文化空間。當我們去游覽桃花源的時候,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空間,它是一種文化空間。在景區同質化的現狀面前,什么才能讓景區脫穎而出,筆者認為是景區所蘊含的文化符號。打造景區文化建設的時候,要放開視野,不僅要打造景區物理空間范圍內的文化,而且要注重文化空間的打造。而文化空間的打造,需要的恰恰是藝術作品,而且是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藝術作品。這樣的藝術作品,需要時間,需要精力,需要扶持,更需要把眼光放長遠。
二、再提“實事求是”:旅游和藝術不能粗暴結合
舞臺藝術走進旅游景區,確實是促進旅游景區文化水平提升的一種方式。而我們遇上一個問題:是否能將編排好的劇場舞臺藝術硬生生搬到景區?
文藝院團所涉及的藝術門類較多,不能一概而論。大體上講,文藝院團所創作的劇目藝術性較強,思想性較強,更多的是針對“嚴肅”的觀眾,這些劇目多半屬于劇場藝術范圍。而旅游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是消遣式的生活方式,這兩者之間有一定的沖突。游客能不能在旅游的同時,靜下心來欣賞嚴肅的舞臺藝術作品?游客到底需要什么樣旅游演藝?當把舞臺藝術植入到旅游景區的時候,首先應該有受眾意識,我們應該創作什么樣的劇目?能否符合游客的消費心理?如果不能實事求是,不根據受眾群體的心理進行創作、演出,多半觀眾是不買賬。
嚴肅的舞臺藝術需要演出空間、觀看空間、配套設施,尤其是大型舞臺劇規格要求更高,景區在建設上有沒有相關配套設施。劇場建設需要一大筆資金支持,對旅游景區當地也是不小的投入。另一方面,劇場投入運營后,能不能有效運營,有沒有相對成熟的劇目,相對成熟的受眾群體。當然,景區可以選擇一些小型的或者露天的藝術演出,但是它的長駐性又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如果選用當地非專業演員,可以對其進行培訓,但演出質量往往是得不到保障的。如果選用專業性演員,又涉及到距離所產生的演出成本、時間成本的問題。再一個,舞臺藝術作品能否和旅游景區文化融合,就需要編、導、演在創作之初,就要深入當地,挖掘當地文化,創作符合當地風土人情的舞臺藝術作品。
(酉陽《夢幻桃源》演出劇照)
在舞臺藝術走進旅游景區,助力景區提升文化建設的問題上,要做到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把握消費者的心理,深刻認識到藝術作品與旅游消費之間的差異,創作出符合觀眾心理,符合旅游景區文化,符合旅游景區現有硬件設施的藝術作品,才能實現藝術和旅游的融合。切忌好大喜功,生搬硬套,這樣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以及經濟上的損失。
三、“與時俱進”:跟上國內外的先進藝術理念
在舞臺藝術和景區文化提升結合的問題上,需要與時俱進,吸收先進的現代科技技術,吸收現代的傳播技術,吸收現代的藝術理念,開展多種多樣的形式豐富景區文化。如舞劇《杜甫》片段《麗人行》舞蹈快閃西安大雁塔,市芭蕾舞團“圖歌巷舞·城與舞”等把舞臺藝術搬進城市空間,并通過自媒體等形式傳播,就是非常好的案例。不僅傳播了舞臺藝術,而且對于景區的宣傳起到了積極作用。再如武隆的《印象·武隆》實景歌會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成為武隆的一張旅游名片。但實景戲劇演出占地面積較大,投入高科技技術含量高,參與人員較多,對安全性要求較高,舞臺藝術化投入大,演出周期長、頻次高等,使其成為典型的耗資巨大的旅游發展活動。因此,這類旅游項目的發展必須要求有大量優質的長期性客源,才能保證實景演出的經濟效益。在實景舞臺藝術打造上,需要謹慎。
筆者認為,在景區的舞臺藝術打造上可以借鑒“沉浸式戲劇”的理念。沉浸式戲劇(Immersive Theatre)的概念最早源自英國,近年來在國際上十分流行。其打破傳統戲劇演員在臺上、觀眾坐臺下的觀演方式,演員在表演空間中移動。沉浸式戲劇需要觀眾參與,我們把所有互動性元素進行整合,這些都與藝術活動密切相關。沉浸式戲劇最重要的就是創造一個類似真實世界的環境,在這個方面,旅游景區就是一個真實環境的空間設計,例如酉陽的桃花源、龔灘古鎮,彭水九黎城等,它們已經具備了沉浸式戲劇中最重要的空間設計環節,而缺乏的就是我們需要整個劇情的整體設計。其中,酉陽桃花源景區已經具備了沉浸式戲劇雛形,例如在景區設計上加入了雞犬相聞的聲音特效,以及可以提供租賃古裝服飾。但是如何進一步打造沉浸式戲劇上還有待提升,可以打造一部關于陶淵明的沉浸式戲劇,把農耕文化以及現代年輕人對于世外桃源的精神向往結合起來,以游客為演員,以景區為舞臺空間,既有現成的硬件條件,又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同時以游客為演員避免了演員群體的人力成本,同時能夠帶動游客的參與性,再次可以拓展旅游的衍生品。尤其是當代年輕人,對于國服的鐘愛,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恰恰能夠把握住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沉浸式戲劇可以實現多感官的體驗,不僅是視覺體驗,也是聽覺的、味覺的,它能調動觀眾的主動參與性、互動性,是能夠實現和旅游項目的融合。
沉浸式戲劇在我國傳統的民俗活動中就已經有所體現,特別是一些儀式戲劇。例如河北省武安市的“武安儺戲”就是典型的沉浸式戲劇,其中《捉黃鬼》就是以群眾為演員參與式的大型戲劇活動。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傳統民俗與沉浸戲劇結合,如何把傳統民俗與當代觀眾連接,如何把傳統民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通。誠然,還有各種各樣的現代藝術理念和技術可借鑒和應用,而如何借用這些現代藝術理念和技術,融入到舞臺藝術中,融入到景區文化提升中,是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個課題。但,要把舞臺的觀念解放,舞臺藝術不僅僅是劇場內部的舞臺,舞臺是廣闊的舞臺。
四、“求真務實”:我們對自己文化充滿自信,何用臆造?
文化是從土地中生發出來的,不是牽強附會,不是臆造出來的。求真務實,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才能讓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深入基層,助力‘雙曬’”創作采風活動中,一行人走過的每一個景區都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的。
武隆白馬山曾經發生一場戰役,為解放重慶及全川打開了通道。酉陽龔灘古鎮大約1800年歷史,是川鹽古道上重要的集散地。濯水古鎮是渝東南地區最富盛名的古鎮之一。洪安是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原型。此外,石柱萬壽山、彭水阿依河等等,渝東南地區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武陵山區的高山峽谷相間,崇山峻嶺橫生。險象環生的自然環境下,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怎么能沒有動人的故事?怎么不值得被歌頌?遙想歷史,巴鹽古道上有多少熱血男兒埋骨他鄉;萬壽山上,秦良玉是如何在懸崖峭壁上建起一座精神堡壘;白馬山戰役是怎樣的艱難險阻。這些都是值得被歌頌的,都是值得被書寫的。
(石柱萬壽山景區)
文化是土地生發出來的,藝術作品需要適合當地土壤,否則就會出現不接地氣,曲高和寡的毛病。舞臺藝術創作需要求真務實,需要感同身受,需要悲天憫人的情懷。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首先是要真,如果藝術失去了“真”,那就是假大空。渝東南地區天然地不缺乏故事,更不缺乏文化,不必牽強附會,更不必胡編亂造,而需要的是發掘故事,打造文化。渝東南地區的文化是能夠支撐打造出文藝精品的,是能夠為景區文化打造出一張張精神名片的。
舞臺藝術如何助力旅游景區文化提升?首先,要讓舞臺藝術走進景區,這是最直接的方式。其次,也要讓舞臺藝術走出來,走向全國,甚至全世界,把旅游景區帶出來。不要固步自封在景區的物理空間范圍內打造文化,也不要固步自封在舞臺藝術的劇場范圍內打造藝術。利用固有的傳統文化,借鑒國外的先進藝術理念,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不好高騖遠,充滿文化自信?!拔穆萌诤稀辈粌H僅是能夠被看見的融合才算融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應當是深層次的,是潛移默化的,是開放性的,是包容性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只有這樣重慶旅游演藝,才能走的更遠。
文/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呂霖楓 圖/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