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7月26日下午,《時間簡史(插圖版)》新書分享會在書博會湖南出版展區舉行,一場圍繞史蒂芬·霍金代表作《時間簡史》的深度對談,吸引了眾多科學愛好者與讀者駐足。重慶大學物理學院副教授周思益、英國利茲大學物理學博士季燕江兩位橫跨物理學前沿與大眾科普的學者,帶領現場觀眾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叩問宇宙的思想之旅。

作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霍金也被科學界譽為“被禁錮于輪椅的巨人”,他憑借超凡意志,讓思想掙脫引力束縛,翱翔于宇宙最深邃的奧秘。《時間簡史》正是他贈予全人類的鑰匙,將黑洞、時空起源、宇宙演化這些曾深鎖實驗室的復雜概念,帶入了千萬普通家庭的書房。活動聚焦的核心,正是這部傳奇著作跨越科學與人文的永恒魅力——它如何點燃我們對“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追問?
季燕江從霍金創作《時間簡史》的初衷談起,剖析霍金在何種背景下決心將艱深宇宙學知識“翻譯”給大眾。他強調,正是霍金對宇宙本質(時間、空間、起源、歸宿)的哲學性發問,以及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深切關懷,賦予了該書超越文化與語言的普世吸引力。
周思益以生動語言解讀《時間簡史》核心概念:時空的相對性與可彎曲性、黑洞的形成(如大質量恒星塌縮)及其神秘特性(事件視界、強大引力)。她特別剖析了霍金輻射與奇點理論對現代宇宙認知的革命性意義。
活動現場,兩位專家以電影《星際穿越》為例,剖析其科學內核:影片中“卡岡圖亞”黑洞的震撼視覺與“1小時=7年”的時間設定,基于科學顧問的計算,生動詮釋了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而引發熱議的“五維書架”,其靈感雖源于霍金探討的前沿理論(如多維空間),具體呈現則更多是服務于敘事的藝術創作,體現了優秀科幻在激發想象時對科學邊界的把握。

展望未來,兩位專家也肯定了《時間簡史》對現代科技(如引力波探測)的深遠影響,同時坦言時間旅行、蟲洞穿越等設想仍面臨巨大理論挑戰,但其價值在于不斷拓展認知邊疆。他們一致強調,霍金留給世界最寶貴的遺產,正是永葆 “好奇、敬畏與希望”的探索精神,這種精神將繼續驅動人類叩問宇宙、奔赴未來。
現場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讀者紛紛駐足,從孩童到資深讀者認真聽講,印證了《時間簡史》作為“科學啟蒙圣典”的強大生命力。季燕江與周思益也鼓勵現場讀者,閱讀此書的價值不僅在于理解具體知識,更在于培養科學思維與宇宙觀——學會理性發問、包容未知、敬畏自然。當《時間簡史》從書架符號轉化為我們追問世界本質的勇氣,便是科學素養最動人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