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記者 陳發源)“我起初并沒有計劃出版這本書,但一位文學界的前輩看完后,提醒我要認真思考一下,這些內容寫得很深邃,有思想,值得出版。”7月27日上午,“散文的困境與重生”——《散文家們》新書發布暨分享會在書博會山西館舉行,青年散文家吳佳駿攜新書《散文家們》與廣大讀者見面,分享了創作心路和對散文創作的新思考。

對散文深邃的洞察與思考
據了解,這本散文批評和評鑒文集《散文家們》,是吳佳駿在主持《紅巖》雜志“中國文存”欄目的幾年中寫下的“編前語”,其深邃的洞察和富有真知灼見的剖析,既是對當下散文存在問題的精準把脈,也是對散文精神的召喚和倡導。該書如同當代散文界的一面“鏡子”,既可照見散文的面龐,又可照見散文的骨骼。
分享會上,吳佳駿說:“這是一本‘意外之書’,源于我從2015年開始,在《紅巖》雜志上策劃和主持的‘中國文存’欄目。這些文稿,全是我在八年時間內寫下的‘編前語’的基礎上擴充而成。”

他還坦言,一個寫散文的人,唯有寫出人的散文,才能維護和捍衛散文的尊嚴。從這個層面來說,任何一個散文作家,要想博得他人的認可和敬重,必須懷有恒定的價值觀和理想主義情懷。不能只在文字上玩技巧,耍花招,也不能只關心一己的悲歡,要具有利他精神和天地精神。
“好散文是活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吳佳駿說,這是基于自己創作散文二十多年來的經驗和感悟。在他看來,一個人,無論是富豪還是窮人;也無論是位高權重,還是位卑職低,其人生都是由無數的小幸福和大痛苦組成的,無一例外。
“富人有富人的痛苦,窮人有窮人的憂愁。哪怕你這輩子活得再精彩,成就再高,最終我們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吳佳駿說,“作為一個散文寫作者,我們需要用文字去捕捉這些痛感,將之呈現出來,為這個時代作證。”

見證作家寫作思想的轉變
此次發布會,吳佳駿非常敬重的重慶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詩人、散文家李鋼,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原主任、教授、評論家張育仁兩位老師也來到了現場,為其新書發布道喜。
發布會上,嘉賓李鋼、張育仁與吳佳駿進行了對話、交流。他們一致認為吳佳駿是當代青年散文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散文作品極富個性,辨識度很高,內容扎實,注重審美價值和思想含量,而且深具悲憫情懷和人文精神。

李鋼在分享中說,這本書看了之后印象非常深刻,很有意思。目前,應該還沒有作家出過一本對當代散文家的作品和中國散文走向有過研究的書籍,而且是用一種隨筆式的短文寫出來,吳佳駿的這部作品顯然是值得期待的。
李鋼說:“我和佳駿認識很多年了,都是老熟人,記得2012年在工商大學舉辦的一次關于他的散文研討會,那時候吳佳駿的散文還顯得比較稚嫩,題材都是一些關于家鄉的生活寫作,后來發現他開始有了新變化,題材也向城市進行延展,一直到今天出版的《散文家們》,這本書帶有思考性和評論性,經過這么多年的歷練,已經很成熟了。”

張育仁談道,他和李鋼老師都是看著吳佳駿成長起來的,這條路他走得非常艱難,從一個農村幾乎絕望的少年流浪到城市,飽經命運的鞭打,走到今天,成為了一名知名作家,身份發生了變化,寫作的深度也發生了變化。
在張育仁看來,他這本《散文家們》,是其散文理念的集中體現,每篇文章都有的放矢,個案凸顯,對當下散文創作存在的問題,也對什么是好散文進行了探討。這本書不只對寫散文、熱愛散文的人有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對寫作其他文體的作者,同樣具有省思意義。
據了解,作為80后作家,吳佳駿在散文創作上成績斐然,已出版十余部著作,先后榮獲“冰心散文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文學獎”“絲路散文獎”“長安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劉勰散文獎”“三毛散文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