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杜作波)古人吃飯用什么餐具?出門穿什么鞋?通過這本新書,你也許可以走進千百年前古人的煙火日常。7月27日上午,全國書博會中南傳媒展區人頭攢動,《古物說:文物里的古人日常》新書分享會在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與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秦臻兩位考古學者,以“古人日?!睘榍锌?,“以生活煙火”為話題,帶領現場讀者透過文物的細節,觸摸千年前的生活溫度。

讓文物講“家常話”:一本書的誕生與初心
活動伊始,主持人介紹了兩位嘉賓的學術背景——同為四川大學考古專業的王仁湘與秦臻,因對“文物生活化”的共同關注結下深厚學術情誼。隨后的圖書介紹視頻,串聯起書中精彩片段,一件件文物在作者的生動詮釋下,復原出古人生活的煙火現場。

“我們做研究,過去比較注重歷史的主線,或者說是主干,而這本書描述的是歷史的細節,是枝葉。細節往往是豐富的,它能增加歷史的真實感。”兩屆中國好書獎作者王仁湘分享了寫作《古物說:文物里的古人日?!返某踔?,“用古物來說古人,說他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說他們的追求,心里的追求?!?/p>
秦臻作為本書的首批讀者,特別推崇其“小切口見大歷史”的敘事方式:“書中沒有羅列考古數據,而是從‘吃飯用什么餐具’‘出門穿什么鞋’這些日常細節入手,讓讀者能瞬間代入。”
飲食里的千年對話:古今一致的美味追求
“民以食為天,古人的餐桌比我們想象得更熱鬧。”王仁湘從“烤肉串”這一現代美食切入,揭示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回響:山東諸城漢代畫像石上,烤肉者手持的扇子與如今新疆維吾爾族人烤肉用的扇子形制幾乎一致?!斑@種扇火工具從中原傳到西域,又隨烤肉技藝傳回內地,恰是絲綢之路‘雙向奔赴’的生動見證?!?/p>
談及重慶人熟悉的飲食,秦臻笑著補充:“大足石刻里也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煙火氣,正在做飯的廚子、低頭喂雞的女子等,都有生動刻畫。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去了解。”
穿戴與信仰:生活細節里的文明密碼與文化基因

從飲食延伸到穿戴——帶鉤的典故讓現場笑聲不斷。王仁湘講起了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如果不是這枚帶鉤,春秋的歷史可能要重寫……在帶鉤這個小物件里,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大方向。”
秦臻則分享了漢唐服飾的“時尚混搭”:“新疆出土的漢代錦袍,領口用了西域的卷草紋,袖口卻是中原的寬袍設計,就像當時有人穿胡服、戴漢冠,時髦得很。”
漢代說唱俑赤足的細節,引出了古人“脫鞋入室”的禮儀。王仁湘解釋:“說唱俑是赤腳的,因為古人進屋要脫鞋,這個俑在室內表演,自然要遵守禮儀?!?/p>
秦臻補充道,陪葬品是古人生活的“鏡像”:“我們曾在一座漢墓里發現過陶制的豬圈、灶臺,連廁所都做得惟妙惟肖,可見古人多希望把生前的煙火氣帶到‘另一個世界’。”
信仰話題則充滿浪漫色彩。王仁湘介紹,從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到石家河的玉鳳,龍鳳信仰有著眾多的早期實物例證,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源頭。秦臻以鎮墓獸回應:“它看似猙獰,實則是‘守護神’。就像現在門口放石獅子,古人用鎮墓獸護佑逝者,這份對安寧的追求從未變過?!?/p>
互動環節中,讀者提問踴躍。一位女士說道:“看了書才知道‘弄璋弄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因為男女分工的不同。璋是禮器,瓦是紡織工具,古人用璋和瓦表達對孩子的期待?!睙釔勖朗车淖x者則對書中的各色“食單”熱情高漲:“連個小小的包子也有生動的壁畫特寫?!?nbsp;

據悉,《古物說:文物里的古人日常》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已在全國同步上市,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觸摸古人日常的溫暖窗口。正如王仁湘所說:“文物是古人的生活碎片,把它們拼起來,就能聽見歷史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