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華龍網訊(王景行)無需跋涉千里,在山城的書香里就能“走”進千年石窟!7月25日,第3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作為本屆書博會的特色專題展區之一,“龕韻千年——中國石窟寺出版作品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的呈現方式,為山城讀者奉上了一場融合閱讀與視覺的石窟藝術盛宴。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五大石窟文化及相關主題出版物、文創及展品,生動展現了石窟藝術千年文脈與當代傳承。

步入展廳,“窟為魂、書為骨”的設計理念撲面而來。土色等自然色系巧妙呼應石窟的滄桑質感,營造出沉浸式的“入窟即閱讀”氛圍。觀眾張先生感嘆:“一進來就感覺穿越了,翻著書,看著旁邊的石刻,好像真的站在洞窟里一樣。”

作為東道主石窟代表,重慶大足石刻展區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目光。展區展出了被譽為“石質史書”的鴻篇巨制——《大足石刻全集》。大足石刻研究院陳列展覽中心館員余堯玉竹介紹:“這套全集共11卷19冊,對大足石刻的現狀和歷史遺留信息進行了系統、詳盡的調查與整理。它的出版,填補了中國石窟寺大型系列考古報告編撰領域的空白,是研究大足石刻乃至中國石窟藝術不可或缺的權威文獻。”

除了厚重的典籍,展覽的“藝術涅槃特展”區域成為另一大亮點。這里運用先進的數字化采集與高精度復制技術,將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瑰寶“搬”到了書博會現場。余堯玉竹特別指向一幅色彩鮮艷、細節精美的復制品:“這是來自大足南山石窟的代表作——天尊巡游圖。通過數字化手段,我們得以將崖壁上的瑰寶近乎‘原貌’地呈現于此,觀眾可以零距離感受其歷經千年仍鮮艷奪目的藝術魅力。”

整個展區不僅展示出版物與文創精品,更通過精心布局講述石窟故事。展區以圖片形式梳理了中國石窟寺藝術從印度起源到華夏盛行、最終在中華大地上完成本土化進程的傳播史。

“這是我們第一次將中國主要石窟的圖書出版物如此集中地與廣大讀者見面。”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表示,“一方面,大家可以了解我們近年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現場展陳的石刻文物復制品,能讓大家直觀感受到石窟藝術的魅力。通過這些圖書和展品,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石窟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脈絡、演變歷程,以及最終在巴渝大地上完成中國化的壯闊篇章。”
據悉,該展覽將持續至書博會閉幕,等待更多讀者前來探尋這份足不出戶的“石窟奇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