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靜靜小巷在訴說
2025-06-13 11:13:01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賴永勤

畫家/陸其松

 

抗戰八年重慶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尤以渝中母城為最。其中,位于大溪溝街道的馬鞍山紅球壩,又堪稱最中之最。何故?因為紅球壩地名的來歷,直接與抗戰有關。2017年,我受大溪溝街道的委托創作《紅球壩賦》。在這之前,我對紅球壩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了解,但還處于“一鱗半爪”的程度。當我接受了這個任務之后,深知必須對“紅球壩”的來龍去脈做進一步的詳細了解,才能夠對得起這份不一般的創作任務。

微信圖片_20250613111352

因為紅球壩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毗鄰,我首先咨詢了時任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先生,接著又咨詢了和著名文化學者何智亞先生。程武彥先生從抗戰史的角度,何智亞先生從建筑史的角度,對我進行了詳細的回答。兩位專家還為我推薦了一些相關書籍,叫我對重慶抗戰史料作進一步的查閱。經過對相關史料進一步的閱覽,終于查閱到了紅球壩的來龍去脈。

據史料記載,從1938年2月18到1943年8月23日,日本軍隊對重慶進行了5年半時間的戰略轟炸,其中大規模的轟炸持續了3年,尤其是1939年“五三”“五四”大轟炸,1941年“6.5大隧道慘案”,在人類戰爭史上,也極為少見。史料還提供,在5年半的戰略轟炸中,共投放各類炸彈1萬枚以上,直接造成40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同時摧毀了1.76萬棟房屋,讓20萬難民無家可歸,其野蠻殘暴,在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

微信圖片_20250613111358

為了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國民政府設立了防空指揮機關,并在馬鞍山建立了抗戰防空警報地,通過紅色的絹質氣球的升降,來進行空襲警報:其中1枚為預報,告知日本飛機將進行轟炸,提醒市民盡快做好進防空洞的準備;2枚為緊急警報,提醒盡快進入防空洞;3枚為轟炸已經開始,禁止市民在任何地段通行走動。從此。市民只要看見馬鞍山升起了紅球,便習慣性地驚呼,“紅球又升起來啦,日本飛機又開始轟炸啦!”久而久之,人們把這里稱為“紅球壩”,一直沿用至今。

在查閱史料期間,我還到紅球壩現場去進行了參觀詢問,此時,渝中區政府正在著手進行馬鞍山風貌區的打造,保存基本完好的沈鈞儒舊居,良莊等文物建筑正在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抗戰期間,這里曾經是中共南方局外事處的辦公地點,不僅聚集了沈鈞儒、茅盾、鄒韜奮、黃炎培、史良、沙千里等名人要人,中共南方局負責人周恩來也經常到此開展工作,可謂群賢畢至精英薈萃。

在消化完關于紅球壩的史料和現場參觀詢問之后,我便開始投入創作。我記得那是一個初夏之夜,湛藍的夜空潔凈如洗,閃爍的星斗分外晶瑩,打開電腦,仿佛打開了一本厚重的史冊,頭腦格外清晰,思緒也格外靈動。隨著我雙手在電腦的鍵盤上有節奏地敲擊,屏幕上依次跳出一排排有感懷,有溫度的文字。子夜時分,《紅球壩賦》的初稿基本完成。我分別把初稿交與大溪溝街道負責人,同時也征求程武彥先生和何智亞先生的意見,他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我又對之逐一進行了修改,一周之后,完成了《紅球壩賦》的定稿。

《紅球壩賦》全文如下:

二戰時期之重慶,為東方反法西斯同盟之中心,屢遭日機慘烈轟炸。或于夜間襲擊滿城狼煙四起,或若地毯掃射街巷一片凄聲,老幼躲空襲日日惶恐,婦孺跑警報夜夜驚憂。小東洋之殘暴為千夫所指,馬鞍山升紅球以示轟炸危機,紅球壩故得名而沿用至今也。

 昔日之馬鞍山,形若馬鞍,起伏跌宕,山道蜿蜒,林木蒼翠。群賢畢至同懷民族大義;精英齊聚共商國家大事。沈鈞儒夫婦寓居良莊留下佳話;王炳南伉儷漫步山道傳為美談。茅盾、鄒韜奮、范長江為社稷奮筆直書;史良、李公樸、沙千里議國事袒露丹心。歲月荏苒,馬鞍山名人故居依舊尚存;人世滄桑,紅球壩抗戰史話流傳至今,為山城之幸,半島之福,善莫大焉矣!

地處幽幽馬鞍山,毗鄰巍巍大禮堂,所轄潺潺大溪溝,面朝浩浩嘉陵江。紅球壩為抗戰陪都遺址而載入二戰史冊,乃國史之珍寶,子孫之教材,供后人永遠瞻仰矣!

大溪溝街道非常重視《紅球壩賦》,并邀請著名書法家戴紅果手書全文,鑲嵌在紅球壩內的一面磚墻上,供游人參觀,并重溫那段珍貴的歲月。我曾經在一個春雨瀟瀟的上午,陪友人前往參觀,畢竟有近8年的時間了,題刻已經顯得有些陳舊,但字跡仍清晰可見。在重讀全文的過程中,創作《紅球壩賦》的經過仍歷歷在目,我仿佛聽見了歷史在訴說,小巷也在靜靜地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