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巴渝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重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獨特的城市氣質。第1眼TV-華龍網策劃推出《渝見文化三千年》主題宣傳,系統梳理巴渝文化的“家底”,觸摸博大精深的城市文脈,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市建設。
千文聚藪,百龍歸潭。
在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鎮——龍潭古鎮,歷經二千二百余年風雨,厚重文脈余韻悠長。

龍潭古鎮因伏龍山下兩個狀如“龍眼”的氽水洞常年積水成潭而得名,商周時期屬蠻夷之地。自秦統一全國,推行郡縣制至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龍潭屬黔中郡,改屬武陵郡。
龍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曾養育了近代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領袖、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趙世炎同志,婦女活動家趙世蘭,革命教育家趙君陶等一大批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影響的革命人士。
王家大院的建筑藝術
龍潭古鎮沿龍潭河(古稱湄舒河)而建,有1.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筑群,是重慶市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鎮。

行走龍潭,品讀文化,王家大院不可或缺。
王家大院由清代舉人王生泰修建,后逐步擴建成王家大院院落群,氣勢宏大,雕樓畫棟,做工精美,歷史文化內涵和建筑藝術價值,令人嘆為觀止。
王家大院曾是中國同盟會成員王勃山、瞿秋白夫人王劍虹的故居,在龍潭古鎮明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分東西兩院,全部為木質結構房屋。
東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木柱式四角天井造型奇特。在堂屋外面,有兩口大水缸,蓄水而滿以供消防之需。這兩口水缸設計精密,下水道很隱秘。水缸之水溢出之后,會通過暗溝排出,不留任何痕跡。西院是土家吊腳樓風格,文化理念和建筑風格,呈現了明顯的本土化。

王家大院的東院和西院之間,有一條人行小道。為了不影響行人通行,王家人就修建了一條地下密道,將東院和西院聯接起來,體現了王家人的鄉鄰情懷。
豫章公所的文化遺存
因水而生,因水而盛。
龍潭古鎮是古鹽道節點之一,水運發達,商賈云集,有義瑞號、天字號、利字號等百年老字號及大小店鋪上千家,從事鹽業、綢布、生漆、桐油等商品交易。
以前,重慶巫溪、彭水,以及四川自貢的鹽在這里集散。通過龍潭河流經湖南沅江、入洞庭湖,匯入長江。

龍潭古鎮的石板老街,長約3公里,見證了千百年的滄桑歲月。其間,“豫章公所”是代表性建筑之一。
“豫章公所”前面臨街,三進三院的古典建筑氣勢磅礴。其背面位于龍潭河的碼頭旁邊,門檻上方的“萬壽宮”幾個字,寓示著這不是普通的建筑物。

萬壽宮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相傳為迎接乾隆下江南而建。當然,乾隆并沒有到龍潭。后來,萬壽宮就成了江西會館,文人墨客、商賈闊佬常在此聚集。
萬壽宮原址在龍潭附近的梅樹,曾因一場大火而毀。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建。
萬壽宮遺存的幾塊石碑,清楚記載了清代江西南昌府、吉安府、瑞州府、建昌府、臨江府、撫州府等地捐銀重建的人頭和數額。

隨著歲月的流逝,龍潭古鎮繁華的航運已成歷史,南來北往的商賈也淡出了歷史舞臺,萬壽宮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重慶現今保存基本完好的主要會館之一。也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龍潭鎮政府社保所工作的冉項文,是一名文化志愿者,對當地的歷史文化了如指掌。對萬壽宮的更是爛熟于胸,因為這是他的家。
歷經200多年的風雨,萬壽宮怎么成了冉項文的家?
萬壽宮曾是四川省106地質隊家屬院。1989年,冉項文的父親冉茂江花錢買下來之后,就成了他家的產業,冉項文有兩個弟弟,生活在重慶主城區,守護萬壽宮的責任就交到他手中,當地人友好地笑稱他是“宮主”。
冉項文說,萬壽宮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從歷史文化和建筑藝術上講,是當之無愧的無價之寶。因此,每年他都要花不少的錢維護。
文化名人的筆下生花

龍潭古鎮人杰地靈,民風民俗濃郁。
土司文化、畫棟雕梁的建筑文化、抗戰大后方的抗戰文化,以及黃龍飚灘、貓兒鎮潭、九橋溪泛、龍洞堡山等景觀,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在此筆下生花而頌之。

上世紀20年代,著名作家沈從文曾住在龍潭,他創作了《女匪首》,講述了18歲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多次描寫了龍潭古鎮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著名女作家丁玲作為王劍虹的摯友,當年被邀請到龍潭古鎮暫住,寫出了處女作《夢珂》,描寫了古香古色的龍潭中學。
戲劇作家田漢在離別龍潭的時候,曾吟下了“酉陽孤塔隱山嵐,巨石撐天未可探。聞道鯉魚多尺半,把竿何日釣龍潭”的七絕詩句。
龍潭的古韻需要慢慢品。
這里的小橋流水、古街碼頭、恢宏建筑,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而純樸的民風、河岸的煙火交相輝映,則為龍潭注入鮮活的人文色彩。
文/第1眼TV-華龍網記者 李天春
視頻來源/酉陽縣龍潭鎮人民政府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