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讀海嬈新著《從內卡河到揚子江》
2025-06-01 10:18:25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鐘傳勝

5月29日,應渝州書院張德安院長之邀,到與曾家巖周公館僅一墻之隔的渝州書屋,參加了旅德作家海嬈的譯著《從內卡河到揚子江—一位德國醫生的中國歲月》新書發布座談會,聆聽了主持人、作者、責任編輯以及參加者的交流發言。主持人德安院長是中國文物學會資深專家,作者海嬈是旅德作家兼翻譯家,已出版了《遠嫁》《臺灣情人》《早安重慶》《我的弗蘭茨》《漢娜的重慶》等長篇小說,在《當代》《十月》《收獲》等刊物發表過多部作品,獲得過“五個一工程”獎。責任編輯曾雪梅是人民文學出版社著名責編,聽了他們圍繞該書進行的提要交談,真可謂獲益良多。

海嬈是一個勤奮的作家,具有重慶人說干就干的性格。前年我們一起到南山聚會時,聽她講到德國醫生阿思密的故事,沒想到今年5月份,就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這本新書。海嬈出生在重慶江北,本科畢業于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于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她早年的啟蒙老師黃興邦是我的同校學長,我妹妹也是興邦先生的學生,興邦后來擔任《紅巖》編輯,有《重慶散文》等著述,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

責編曾雪梅的談話給人啟發很大,她從這部譯著的歷史意義談起,引申出此書具有的“唯一性、歷史性。我愿以好奇之心凝望故土……”“小人物的身上有大時代的影子……”的觀點,透過歷史的塵封,可以體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百年敘事,體會到“醫者仁心”的博大胸懷。

在座談中,我了解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工作之嚴謹,在標點符號、逐字逐句、語法修辭、是非對錯的處理上非常講究,實在是很多出版單位所不可與之相比的。在我發言時,大家提到阿思密醫生于1916年為劉伯承元帥進行眼科手術一節,雖有何智亞、張德安、柯崗、關河五十洲等先生的種種說法,但因缺少歷史實證,也未能收入到正文中加以敘述,只在藍勇先生的“序”和海嬈的“譯后記”中有所提及。阿思密醫生的日記是用德語的庫倫特體寫作,20紀中期,這種字體已停止使用,現在連一般的德國人都看不懂了,海嬈翻譯時,為此而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為證實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她多次請教了楊新嵐、藍勇、張真飛等教授、老師。藍勇教授在熱情洋溢的序言中,稱贊“海嬈女士發現并翻譯了這些資料,既為我國歷史文化界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文本,也為中德文化交流做了一件好事。”書中呈現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下了我們民族艱難前行的印跡,留給我們一個德國醫生植根于異國他鄉的光輝。

阿思密(1869-1935)一生65年中,大部分時間是在中國度過。他于1898年,就在德國海德堡大學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青年時就具有堅定的意志和強健的體魄。他是優秀的體操運動員和游泳健將,是著名的角斗士,臉上和身上都留有擊劍決斗的疤痕……讀到這些,難免會使人從心靈上,受到深深的觸動和震撼。

阿思密于1906年4月抵達重慶后,歷經種種艱難,在重慶巴縣創辦了第一家德國現代醫院——大德普西醫院,在這里娶妻生子,徹底扎根,還開辦了私人診所,最終逝世并埋葬在重慶。他在重慶傳播現代醫學,到醫學堂授課,為當地民眾健康服務,曾為一個“割肝救母”的孝女實施科學救治后挽回生命,用奎寧治好了因患瘧疾而病危的母親。當時的報紙還數日不停、連篇累牘地報道了這件事,高調贊美德國“惡醫生”。在定居重慶之前,阿思密還游歷過中國的許多地方,有中國北方、四川盆地、川滇藏區、逆行長江,留下了寶貴的文字、圖畫和照片,圖文交織,光影定格,美不勝收,僅照片就達260余幅,這些照片代表了當時攝影的最高水平,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書籍印制精美,也值得攝影愛好者觀賞品鑒。

座談中,我提到稍早的英國探險家立德樂和發行于1893年的重慶商埠郵票和郵資明信片,命名為《江塔圖》和《魚舟送鯉圖》的郵票和明信片印制精美,標記為法國人費拉爾設計,此人還設計過清代著名的《萬壽》《蟠龍》郵票,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我們認真去加以考證。我曾在《嘉陵江》雜志上寫過《梁沱懷古》,上個月在華龍網刊發過《江城如畫》,推出過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史料難尋,或許因緣分不達,加之在收集、整理和研究上著力不夠,獲得的成果非常有限。海嬈的這部譯著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當屬來之不易,實在是值得我加以稱贊并認真學習和借鑒的。

(作者系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